第74章(1 / 2)

第74章

几乎是在城门爆发内.乱的第一时间,消息就传到了城郊卫所。

局面一旦造成,便无法轻易挽回,中军都督当即下令出兵,进城协助北平的地方官将难民驱逐出城。

军营就是个一言堂,主将发话军令如山,慕容澄这时候不得不承认,他固然打过一场胜仗,熟读兵法,可是在如此紧要关头,他或许还没有能力为自己的决策负责。

不论是拿出军粮救济流民,还是放弃这一条条尚且努力求生的人命,对他而言都无法轻易取舍。

但一旦错过了决断的最佳时机,或许就会满盘皆输。

所以快刀斩乱麻有事是不可避免的,即便他并不全然认可主将的做法,但在军营之中,面对极端的生死抉择,所有人都应当站在同一战线,一起承担后果。

中军都督一声令下,一百人的兵力去往城中镇.压流民,走在半路却看到对面有官府的人策马奔来。

那日挥舞手臂高呼,“不必出兵!高府放粮了!不必出兵了!”

这话听得军士们一头雾水,难道高府又答应开粮仓救济流民了?

前来送信的人气还没喘匀就从马背跌到了中军都督的面前,他手指着城楼说:“高府出来了一帮人,说要在城郊搭棚子开粥铺施粥,让流民稍安勿躁。流民担心这是骗人出城的把戏,没有轻信,我出来时两边还在对峙,但高府说的应当是真的,我看到他们的人在城郊搭棚子呢!”

众人面面相觑,都想不明白这个高老爷昨日还言之凿凿,称自己绝不可能做“冤大头”,怎么一个晚上他就突然反悔了?

但他反悔就是好事,既然如此官府也就不必再费劲折腾这些流民,卫所也不用再为那三十车至关重要的军粮提心吊胆。

中军都督大手一挥,“再探!打听清楚究竟是怎么回事!”

*

城外临时搭起了一间粥棚,里里外外围满了高府家仆,他们趁着城里正焦灼,赶紧运来了第一批粮食,架锅烧水,煮起黏糊糊的杂粮粥。

莲衣站在人堆里,帮不上忙,自己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跟过来,大概是因为钱是自己出的,不亲眼看着钱是怎么没的,总有些不是滋味。

徐达见她“神情肃穆”地前来督工,朝她拱拱手,满脸敬佩之情,“沈姑娘,你这下真是惊着我了。真想不到,你初来乍到,与北平也没什么感情,竟可以为北平做出如此壮举,实在令人钦佩。”

莲衣被说得也不好意思了,干笑两声,“做好事嘛,钱没拿到手上不知道多少,花出去也不至于太心疼。”

徐达说道:“一千八百两,可不是个小数目,粗略算算能吃两三个月不成问题,别担心,这已经算进了那些从西边闻讯赶过来的流民,两三个月的时间,官府要是还不能筹来粮食,可就说不过去了。沈姑娘,你可不光救了流民,还救了北平这帮吃干饭的父母官,他们可得好好谢你,没准还要将你写进县志。”

莲衣连连摆手,她可承受不起,“那还是别了,其实这个好事挂高府账上也一样,我不是为了出名才花这个钱的,只是眼看几方僵持,总要有人出来破局,我胆子小,害怕看谁为此丢了性命,既然能用钱解决,那就还是用钱解决了最好。”

“说的是。”徐达意味深长一笑,“不过这笔善事不能记在高府账上,沈姑娘,其实老爷之所以不愿意替官府救济流民,还有一个原因,你未必理解,但朝廷如若得知高府在北平有如此举措,定然心生不悦,这个多说无益,只可意会。”

莲衣明白,她太明白了。

慕容澄不就是因为这个被从蜀地薅到京城的吗?现在就连她都知道当朝皇帝有个多疑的脾气,疑心这个疑心那个,疑心完外人疑心宗室里的亲戚,想必当年高家为新皇登基修葺的三座城楼,就是为了向圣上表忠心的吧。

徐达说道:“今天先运一百袋来,派完为止,明天减半,之后都五十袋一天,撑三个月不是问题。”

一袋袋粮食被运了过来,划开布袋倒进大锅,五彩斑斓的各色粮食在水中翻腾,莲衣在边上绞着手,不知道回去该怎么和家里交代。

虽然的确是流民的遭遇令莲衣动了恻隐之心,但说到底她是为了慕容澄才出此下策……

小满居不是她一个人的,可是她却为了慕容澄,弄丢了小满居的一千八百两。

想着眼泪就要从眼眶子里沁出来了,只是后悔也迟了,反悔更是来不及,这个善人她当得如鲠在喉如芒刺背,想躲开点不忍看了,又听见远处嘈杂的人声和官兵严厉地呵斥声,原是官府领着流民来喝粥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