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六十九章
第六十九章
真正到达曲县之后,苏妙才亲眼见到了什么是传承千年的人家。
旁的不提,第一眼,便是屋多人多。
细算起来,齐家迁至曲县也不过百余年,但子孙繁衍却已有十几代,一代代的儿孙长起来,成家立业,房屋依山而建,密密麻麻,全是齐家人,多得一眼都看不到边。
据说就这还住不下!每年都有太过偏远的旁支被迁出去。
也是因为牵扯太多,沈瑢驾临时,也特意吩咐了是来认亲,不必多搞赶人净街那一套。
齐家人虽有心殷勤,只是族人实在太多,个个都是拖家带口,从嗷嗷待哺的幼儿,到举步维艰的老者,都是连着宗的亲戚,如何赶得?
没奈何,最终也只能让好胳膊好腿的年轻后辈出门避让,剩下的老幼女眷们只能紧闭门户,千叮咛万嘱咐,再用专人看着锁了门,不许出门乱跑,惊扰了贵人,
沈瑢与苏妙进齐家走的自然是正中最宽敞的砖石路,但因为两侧都被住舍的人家支了摊棚挡在半空,也进不得马车,只能骑马坐轿。
苏妙坐在精巧的油布小轿里,一路瞧着街上遮天蔽日的屋檐,窗缝门隙里看热闹的眼神,也惊得几乎合不上嘴。
好在这种情形没有太久,等进了齐家主宅,四方的高墙大院一围,周遭便也瞬间安静了起来。
齐家上下有官身的都在前院拜见沈瑢,苏妙独自进了特意为他们腾出的内宅后,也没有急着见齐家女眷。
二门有仆妇守着门户,院子里则是柳叶小红与求全几个侍候,见没屋内没闲杂人等,苏妙便先脱了衣裳,靠在窗下美人榻上长长舒了一口气。
她在桃花林里为沈瑢中那一箭伤了元气,一直还未养好,在路上连着颠簸几日,静下来就很容易疲累。
柳叶匆匆洗了手脸,旁的不提,先去要来炊熟的山泉水,又从随身带着瓷罐里舀出一勺蜂蜜似的膏子搅开端了过来,
这是姜老太医留下的四君子方,制成药膏,化在温水里喝着,一日三次,温补养身。
苏妙捧在手里一口口喝下,又低头拈进一枚松子糖,声音含糊:“外头可有齐家的人?我是不是也要见客。”
旁的齐家女眷倒罢了,不得不见的,却是她要认的“亲娘”,齐四夫人。
虽说早知道这一场认亲不过是齐家看在沈瑢的身份,各取所需,但分明没有干系,顶了人家亲生女儿,苏妙还是难免一阵不自在。
柳叶还在说着等用膳歇息了再见不迟,苏妙却觉心里记着事不如早办干脆,只略微整理之后,便将人请了人进来。
片刻,苏妙便爷听见了外有的动静,擡头看见小红引了一位身着黄色襦裙的夫人款款入内,
齐四夫人年轻时便是方圆百里知名的美貌,如今年过四旬,眼角眉梢都生了细细的纹路,仍旧眉目如画,清丽难言。
两人目光相碰,若论容貌,苏妙自然不逊任何人,但这位夫人身上却有一种过尽千帆的淡泊气质,像一株雪中孤松,只叫本就心虚的苏妙莫名有些自惭形秽。
片刻,面前的齐四夫人却忽的红了眼眶。
苏妙一惊,手足无措之时,齐四夫人便已侧过了身去,按按眼角,低声道:“妾身失礼了,娘娘莫怪。”
夫人的声音也是不急不缓,感伤之中,又都透着一股说不出的从容。
苏妙连忙摇头:“夫人,夫人太客气了。”
说话间,一旁柳叶也迎了上来,请人入座,小红也捧了茶盏。
这时,齐四夫人转瞬而过的失态早已彻底不见踪迹,也没有搞出“母女重逢”的做戏,只赞了两句茶,又问候苏妙路上风尘,关心了几句屋里冷不冷,住处习不习惯的琐碎小事,倒像是寻常待客。
这样的氛围,叫苏妙也平静了许多,顿了顿,只抿唇问道:“认亲的事,夫人可知道?”
齐四夫人微笑颔首:“能得殿下娘娘看中,是齐家与妾身的福分。”
言语态度都圆全的无可挑剔,以一场去取所需的交易,这话便已足够。
但是苏妙看着面前叫人心慕的夫人,却忍不住又问了一句:“夫人若是不愿意,也只管明言。”
唯一的亲女儿丢了,就已经很难过了,最后还要顾忌权势,被旁人占去了女儿的身份,齐四夫人心里肯定是不愿意的吧?
若不然,刚进门时,为什么要哭呢?
齐四夫人明显愣了一下,顿了几息,才又轻声开口:“并没有。”
她的眸光沉静,分明是在认真看着苏妙,却又仿佛透过她看向了不知道的地方:“妾身失态,只是想到,若我那苦命的珠珠还活着,或许也如娘娘这般,漂亮可人。”
从小到大,苏妙不知被人夸赞过多少次容貌,有成段成句的诗词赞誉,又有嫌恶嫉妒骂她是勾人的狐貍精。
如今只是一句在寻常不过的漂亮罢了,可苏妙不知怎的,却就是听得莫名一酸。
齐四夫人一定很疼她的女儿,她呢?她是被卖的还是被拐走的,若是能寻到,她的父母也会这样心心念念记着她吗?
苏妙神情落寞:“夫人的女儿,当真寻不回来了吗?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