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过相比于大宋内部的矛盾,更需要注意的是外部情况的变化,尤其是那些有邦交的邻国。
其中辽国情况倒还好说,耶律洪基这家伙对赵祯还是很敬重的,再者以他的个性,在国内享乐还来不及,也不会无故挑起战事。
倒是西夏那里,不能不防备一二,如今李元昊已死,继位者是他的儿子李谅祚。
这家伙于周岁时即位,由生母没藏氏以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,大致形势便与赵祯和章献明肃皇后时很像。
然而,李谅祚的运气远不及宋仁宗,没藏氏亦无法与章献明肃皇后相提并论。
没藏氏之兄没藏讹庞,见诺移赏都等三大将久掌兵权,便令他们分掌国事,自已则自任国相,总揽朝政大权。
又加上他自觉身为没藏大族之长,又贵为国相,权势滔天,日常出入的仪仗排场,竟与帝王无异。
没藏氏不仅不加管束,反而还以此为乐。
至于她本人的私德,那就更是没法说了,淫逸无度,贪图享乐,常命街市张灯结彩,携众骑士侍卫夜出游乐。
之前她曾在戒坛寺为尼时,便与先夫野利遇乞的出纳官李守贵私通,后又与李元昊的侍从宝保吃多已勾搭成奸。
李守贵为报复没藏氏,竟图谋杀害她与奸夫吃多已,且最终得手。
没藏氏一死,没藏讹庞唯恐失去朝政大权,赶忙将自已的女儿嫁给李谅祚为皇后,继续把持朝政。
这种情况一直到十二岁,李谅祚开始参与国事,都一直处于仰人鼻息的情况下,甚至被没藏讹庞借故诛杀了亲信六宅使高怀昌、毛惟正,以此作为震慑。
此后,李谅祚开始暗中图谋铲除权臣,他主动放下身段,对没藏讹庞的政敌大将漫咩礼敬有加,将其引为心腹。
当然了,李谅祚本人也不算是什么好东西,毛都没长齐就与没藏讹庞儿媳梁氏私通,后来讹庞父子密谋欲杀李谅祚。
还是梁氏告发,李谅祚在大将漫咩等人的支持下,果断执杀没藏讹庞及其家族,又赐死皇后没藏氏,就此结束了没藏氏专权的局面。
虽然在李谅祚真正亲理国政之后,开始实行亲宋的政策。
可这样被压抑了这么多年的人,你要说他有多向往和平,顾鹤是绝对不相信的。
由此顾鹤就打算提议赵曦,给西夏那里派一位靠谱的将领过去,至于人选嘛,就用狄青最合适了。
不过在正式上奏之前,顾鹤还是把顾廷煜、齐衡这一拨人给召集了起来商议。
结果顾廷烨在此时,却是突然站了出来,表态也想去一趟宋夏边境任职。
此言一出,满座皆惊,齐衡直接问道:“二叔,你如今在朝中前程远大,何必要往西北去吃这苦?”
顾廷烨微微一笑,朗声道:“收复燕云十六州,乃是我辈心心念念之宏愿,而欲灭辽国,必先平定西夏。
如今朝中有禛远、我兄长以及诸位在,多我一人不多,少我一人不少。倒不如让我用这一身本领,去西北为朝廷打个前站。”
齐衡皱了皱眉,仍是不解:“二叔,我并非不赞同你建功立业,只是西北苦寒之地,战事不断,稍有不慎便有危险。
你如今有家有室,何必去冒这等风险?”
这时,夏伯卿也附和道:“仲怀,元若所言极是,如今官家初登大宝,正是我等东宫旧臣大展身手之时,此时前往西北,实在不是明智之选。”
顾鹤在一旁静静听着,心中暗自思量,以顾廷烨的性子,一旦认定之事,便很难更改。
而且,他自小便练了一身好武艺,谋略过人,若真能前往边境,说不定真能有一番作为。
念及此处,顾鹤转头看向一直沉默不语的顾廷煜,问道:“伯昭,这可是你的亲弟弟,你对此事有何看法?”
顾廷煜微微一怔,随即回道:“此事并非我等能够轻易决断,还是等他回去问过父亲的意思,再做打算吧。”
顾鹤微微颔首,觉得顾廷煜所言在理,真要去了西北,单枪匹马的过去又能有什么用。
没有顾偃开的首肯,宁远侯府在军中多年经营的人脉关系,又怎会让顾廷烨这个嫡次子随意调用?
当下便道:“伯昭此言有理,仲怀,你且先回府与宁远侯商议,待有了结果,我们再议。”
后续众人谈完话后,顾廷烨果真回府与顾偃开进行了一场促膝长谈,最终成功说服顾偃开点头支持。
或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,这何尝不是一次重回正轨之举?毕竟按照顾偃开原先为顾廷烨规划的人生轨迹,他就应在军中摸爬滚打、茁壮成长。
不过现在倒也不晚,况且顾廷烨如今有了进士的身份,在这大宋重文抑武的大环境下,说不定能在军中更加如鱼得水。
既然有了顾偃开发话,那顾鹤也就下定了决心,要帮顾廷烨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。
只是在顾廷烨动身前往西北之前,关于西北战事的一些想法,顾鹤觉得有必要先跟他讲个明白。
其中第一条,便是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,每战集中绝对优势兵力,两倍、三倍于敌,四面包围敌人,力求全歼。
西夏不比大宋幅员辽阔、人口众多,打消耗战,它们是绝耗不过大宋的。
真要是能打几场大的歼灭战,只怕西夏离亡国也就不远了。
当然这也有难度,毕竟大宋受战马限制,骑兵数量并不是很多,歼灭战很难完成。
所以这第二条,便是要结硬寨打呆仗,西夏骑兵来去如风,机动性极强,大宋步兵虽战力不俗,但在野战中常受其骑兵冲击之苦。
结硬寨,便是在驻扎之处,深挖壕沟、高筑壁垒,以坚固的防御工事抵御西夏骑兵的突袭。
打呆仗,也并非一味消极被动地死守,而是以稳扎稳打之态,步步为营。
不贪图一时的功绩,不盲目追求速胜,每向前推进一步,都要确保后方根基稳固。
如此这般,一步一步地蚕食西夏的腾挪空间,逼迫西夏不得不主动与宋军展开硬仗。